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
吃粽子则是汉代端午的重要习俗。最早出现的端午时食,应属西汉的“枭羹”?!妒芳恰贰拔涞郾炯汀弊⒁绱狙裕骸昂菏苟に丸桑逶挛迦瘴筛源桶俟?。以恶鸟,故食之”。大约因为枭不易捕捉,所以吃枭羹的习俗并没有持续下来。但端午的主角-粽子,在稍晚的东汉就已出现。一直要到晋朝,粽子才成为端午的应节食品。
到了汉末魏晋时期,端午开始被赋予了纪念历史人物的内容。东汉末年蔡邕在《琴操》中认为,五月五日应是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主要流行于北方,尤其是山西一带人民十分推崇介子推,每逢此日都纪念其人。而南方人心目中的英雄却是屈原。传说屈原是五月五日怀抱沙石投江而死的,于是,就把屈原之死与端午节联系在一起。
“端午”这个名词真正出现是在隋唐时期,那时端午节从风俗形式上都继承了前朝。唐玄宗时,他召来大臣,大张筵席,“广殿肃而清气生,列树深而长风至”。据《开元天宝遗事》记载:宫中每到端午节,造粉团角黍置于盘中,再制作纤巧的小角弓,架箭射盘中的粉团,射中者得食之。因为小粉团滑腻又小,颇难射中。 唐代端午龙舟竞渡尤其值得一道,每年端午竞渡时,由官府赏给奖品,如夺得锦标者,还加赏银碗一双,称之为“打标”。此俗一直到五代。
宋代以后,端午节许多风俗有了新变化。人们开始把天师和端午相联系。挂天师像、做泥天师人,这些活动很明显是受到道教的影响。此外,端午节还刻蒲棒为人形或葫芦形,放在身上避邪。而此日南宋还有特殊风俗,不论大小之家,都要焚午香(即中午焚香)一月。
明清时期,端午风俗活动形式变化虽不大,但是规模却越来越盛。尤其南方龙舟竞渡,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举。 明代把端午又称“女儿节”。明代新出现的风俗是用雄黄涂耳鼻,认为这样可以避虫毒。清代南方尤其吴地端午风俗讲究要稍多一点。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联系电话:0913-2126295 邮箱:1185550055@qq.com 京ICP备100314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