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千多年前,汉武帝爱妃李夫人染疾故去,武帝思念心切神情恍惚,终日不理朝政。大臣李少翁一日出门,路遇孩童手拿布娃娃玩耍,影子倒映于地栩栩如生。
李少翁心中一动,用棉帛裁成李夫人影像,涂上色彩,并在手脚处装上木杆。入夜围方帷,张灯烛,恭请皇帝端坐帐中观看。武帝看罢龙颜大悦,就此爱不释手。这个载入《汉书》的爱情故事,被认为是皮影戏最早的渊源。
说到情愫,哪种艺术品能比得上花馍承载得更多更深沉?渭南人把美好的夙愿,虔诚的祝福以及对生活的憧憬一齐融进这一朵朵民俗艺术之花中,真挚深情地表达着对于爱情的向往的祝福。
“龙凤呈祥”大插花馄饨,两个白皙的胖娃娃,高高地被簇拥在姹紫嫣红的花丛中,女娃娃站立的花丛中赫然盘着一只凤凰,而男娃娃前面则是一条龙,祝福与祈愿都凝聚在这对胖娃娃的眼角眉梢。结婚时,“龙凤呈祥”大插花馄饨一般由新娘家里准备。
喜馄饨馍的名称是由盘古氏开天辟地之前,宇宙的“混沌”一词衍化而来。这“馄饨”二字,与“混沌”谐音,含浑全之意,有吉祥、喜庆、圆满、平安等寓意。
只羡鸳鸯不羡仙,鸳鸯总是一对一对的,所以关中人喜欢将喜馍做成鸳鸯的形状。在现代,这种花馍成为了男女忠贞爱情的象征,形容新婚夫妻两情相悦、结婚之后相濡以沫。两只鸳鸯,一雌一雄,或逗嬉成趣,或天缘巧合,足可代表天赐美满良缘,郎才女貌;珠联壁合,花好月圆。
一条条灵动的小鱼,他们披着色彩艳丽的鱼鳞,放在新人的大红脸盆中,可爱的模样,充满了生机之美。琴瑟和同,鱼水相逢,象征着年年有余,吉祥幸福,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面制的喜鸟或顾盼生姿,翩翩对舞,或连枝比翼,双宿双飞,满满的都是自然之美。以其比喻夫妻同心,恩爱怡合,更体现出夫妻渴望建立幸福的家庭,向往美好的生活。
“七夕节”也称“乞巧节”,长辈们从小就教育孩子要勤劳、学巧,有远大理想。如今的乞巧节展现了当代农民勤劳、真诚、善良、朴实、文化的精神风貌。 在渭南,尤以大荔县乞巧节最为著名。
乞巧节当日的傍晚时分,由锣鼓、社火、三眼铳组成一支隆重而庞大的,旗帜招展的,也有小型的迎巧姑队伍。
姑娘们会提前做好巧芽,待七夕之日,在巧芽周围缠几道红丝线置放在织女像前来比巧,巧芽高的就得到人们巧姑娘的赞誉。也预示姑娘心灵手巧,来年收成更好。
在耍巧姑前,姑娘两旁有八人手拿两个瓷大碗,碗口相对,摩擦时发出刺耳之声,看姑娘中谁在磨碗中打瞌睡就被讥笑为笨人;谁在磨碗中做出刺绣、织布、纺线等动作,被誉为“巧女”“巧妇”。
傍晚时分,成群的男女青年组成锣鼓队,使劲的敲打,燃放鞭炮,迎接巧姑。在织女像前,设置桌案献上各式各样的供品,有乞巧花馍、瓜果,以及专门为过节而制作的“巧芽”。
渭南市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渭南文明网
技术支持
:
西安胜海软件有限公司 电话
:029 - 891850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