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QQ群:250917589|
- 电话:0913-2126070|
- Email:1185550055@qq.com
-
渭北合阳县,被誉为诗经发祥地,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是个历史文化极为厚重的地方。这里,千年以来一直传承着一种文化习俗,那就是但凡家户遇到四季节庆、婚丧嫁娶、哀思祭祀等重要日子,村民们都会学习传承,竞相参与,用多彩面花装点生活,表达感情,以示敬重,寄托祝福。因为这美轮美奂的面花,既是“美”的化身,也是“情”的使者,更是“礼”的载体。
面花《孔雀》
合阳面花,俗称“合阳花馍”,是用上等面粉,经和面、发酵、造型、装饰、点染、热蒸等工序精心制作而成的立体面塑艺术。与其它地方相比,合阳面花的特点是:色彩鲜艳、造型灵动、变化无穷、内涵丰富。
面花《孔雀玫瑰》
在诗经文化的孕育中,在文明新风的吹拂下,合阳面花便在巧妇们的心里萌芽、手中开花。何武阁,正是古莘大地上千百巧妇中的较为出色的一员。
何武阁,女,1975年8月出生于合阳县百良镇合义村,初中文化,自幼喜爱中国面花艺术,34载精研细琢、持续奋进。自1990年开始,每逢大型节日的闲暇时段,她便沉醉于外祖母党京爱和母亲雷兴婵为乡亲们制作面花的艺术之乡,流连忘返,时不时还帮她们打打下手,渐渐地愈发兴趣浓厚,越学越多。
面花《良缘》
从小心灵手巧,好学上进,吃苦耐劳。一步入社会,便从事民间蒸馍事业20个春秋,她蒸的面馒头和喜馄饨发酵地好,和得到位,又白又软又好吃,美誉闻名遐迩。在不少客户的反复提醒催促下,2020年,她通过抖音搜索、现场观摩、重点请教、感悟总结、电话咨询等方式,追随国家一级面花大师、陕西省面花非遗项目传承人--行俊肖老师全面系统深入学习合阳面花制作技艺两年有余,她一边接订单一边实践探索,遇到疑惑不懂就向行老师请教学习,用满腔热诚打动了老师,得到了倾囊相授和悉心真传,目前,已掌握各类面花制作方法一百余种,主要代表作有《喜老虎》《龙凤呈祥》《开屏孔雀》等。面花制品远销山西、山东、河北、内蒙、四川等六省30多个县市区。其中:十二生肖200余套,喜老虎、龙凤呈祥各1000余套,开屏孔雀100余套,肖像人物2万余个。
面花《天作之合》
面花《喜老虎》
千淘万漉虽辛苦,吹尽狂沙始到金。通往艺术的道路,从来都是荆棘密布,困难重重。再学习的道路上,她先后遇到了四大难题:一是制作的十二生肖似是而非;二是造型的飞龙缺少灵性;三是每到节庆,飞来的订单应接不暇;四是如何在安全健康条件下最大限度地延长保存期限。
为了实现十二生肖的动感逼真、惟妙惟肖,在老师的精心指点下,她以揉、捏、搓、切等基本手法为基础,不厌其烦的变换位置,调节轻重缓急,反复演练,持续试验,终于悟得了真谛,掌握了要领;为了破解飞龙塑形的僵化,她对老师的每次制作过程都进行细心观察,甚至录成视频,多次回看,细心琢磨,认真体会,最终寻找到了问题的突破口;针对节庆假日订单较多的情况,她把信誉放在第一位置,经常和丈夫李艳荣、儿子李治举家上阵,不舍昼夜,加班赶点,确保在约定期限内向每一位客户交付订单;针对面花保存期短的问题,她在总结多年蒸馍技术和向老师请教的同时,探索总结出花枝20分钟、大馍60分钟以上的火候节点,同时,确保通风干燥、温度适宜条件下的长期保存法。硬是靠着这种执着和坚韧,她跨过了前进道路上的道道障碍,向面花艺术的山巅持续登攀。
面花《人物》
“学海无涯,书山有路。今后,我将继续在县文化旅游局的领导下,在行老师的指点和引领下,广泛向省内外名师请教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技艺和水平!”
谈到今后发展,何武阁信心饱满,目光坚定。
“同时,我要通过非遗项目申请,打造属于自己的招牌作品;要紧扣群众需求,融合3D打印技术,尝试提供租赁服务;要利用好闲余时间,开展校企合作,设立面花公益课堂,推动面花艺术进学校、进课堂,让越来越多的孩子们感受面花魅力,热爱中华传统优秀文化;要借助媒体优势,开展主题宣传,不断推动合阳面花艺术走出陕西,走向全国!” (通讯员 行云)
上一篇: